以辩证的观点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以辩证的观点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要看到“相协调”的第一个层面,是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协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物质对精神具有决定作用并受到精神的反作用。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特别是从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分离起,“意识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在到物质层面的“再协调”中改变世界。正如《国语·郑语》中讲“和实生物”,即为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可以促进新事物的生成,实现发展。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结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在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协调”中,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文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新的物质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发展方式并在精神文明层面产生与之相协调的反映──新的物质生产目的、分配目的、发展目的,最根本的是以人的目的超越资本的目的。然而,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协调”并不意味人类文明形态的自动更新,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和物质基础,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新需要从精神到物质层面的“再协调”。要将中华文明特性同新的物质载体有机结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产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产业。在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协调”与精神到物质层面“再协调”的循环往复中,完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以全面的观点把握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看到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分论,人是文明的基本尺度。“全”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完也,从人,从工。”人们为了创造历史,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作为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提出现代化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出现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述,现代化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不再有个人层面或者某个民族、地区、国家层面的实现,只能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单位的全面实现。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才能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路中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才能保障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富裕是共同的富裕,生活是美好的生活,确保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作者:侯静婕/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