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流动而精彩”的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谭建光
这两年,我与民族地区结缘,先后为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市自治区讲课,还深入一些地市州,到县镇村调查研究。2022年8月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乌拉盖管理区参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研讨,并考察调研。今年又到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讲课,并开展调查研究。深入苏木乡镇、嘎查村以及农牧民家庭进行沟通交流。在与基层干部、苏木嘎查群众讨论的时候,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简称“三乌”)都提出关于通过实践阵地“聚集群众”的要求,在广袤的草原地区很难达到目标、很难实现指标。因此,我们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提出应该根据每个地区的特色特点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广袤的草原地区,要鼓励探索创新方式,以丰富多样的流动方式,创造“流动而精彩”的文明实践模式。于是,我结合调查研究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提供各地区交流分享。
我们发现,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与内地的县区有非常大的区别。内陆省市,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各地,人口密度大、居住非常密集,不仅仅在社区、乡村的文明实践站聚集群众开展活动、热热闹闹;而且县区实践中心、镇街实践所的阵地也有不少志愿组织、群众团体开展活动。但是,在锡盟的“三乌”地区,草原面积非常大,有的牧民每家(每人)拥有草原牧场在2000千亩左右,甚至更多,别说到旗、镇的实践阵地活动,就是到嘎查(即村)里的实践站活动都非常不方便。有些地区牧民需要开车、骑马近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如果遇见雨雪天气就更加不方便。“三乌”县区的文明实践工作者,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针对群众实际需求,就将“文明实践聚群众”的目标明确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即“聚民情”“聚人心”“聚力量”。并且,积极主动回应群众的愿望需求,开展草原上“流动而精彩”的文明实践。“流动”就是鼓励文明实践志愿者到草原各个牧民居住地“送理论、送政策、送知识、送服务”,也是通过网络、微信、广播、电视等向群众传递党的关怀,传递政策措施,真正惠及群众。“精彩”就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新方式方法,不是枯燥、机械地宣讲、授课,而是借助图文并茂、音像动感的形式,让新时代新思想贴近群众、启迪群众。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大草原”中流动的文明实践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秉承“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在哪里”的准则,运用多种方式深入广袤的草原,为群众提供服务。既有开车奔驰在草原上,为各个嘎查、各个家庭的牧民开展理论宣讲、播放公益电影;也有策马奔走在各个草原牧场,为牧民群众提供科技服务、医疗服务等等。我在草原上寻访调查的时候,常常是很远才看到一部奔驰的汽车,看到几匹奔跑的骏马,也许其中就有文明实践志愿者的巡回宣传和服务。
第二、“蒙古包”中流动的文明实践
来草原之前,我还以为草原上的牧民还居住在蒙古包里,来到草原才发现,如今的牧民很早就实现了砖房居住,有些甚至已经开始盖起小别墅了,但是因为蒙古包对牧户的春季夏季和秋季“走草场”放牧的畜牧方式有着很便利的作用,所以一直也保持着使用蒙古包的习惯,还有一部分蒙古包作为旅游体验项目保留下来。我们在“三乌”地区草原上调查的时候,看到远远的地方有些预制板建起的房间,旁边还有几个毡房盖起来的蒙古包。他们告诉我,这些预制板建成的房子是给牛和羊住的,这些动物需要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下雪天、风雨天特别需要很好的环境。这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很多志愿者说“蒙古包里的文明实践”“蒙古包里的志愿服务”。具体说来就是走到各个牧区、走进各个牧户家中,与群众一起交流沟通,为群众提供答疑解惑,为群众提供关爱服务。调查交流的时候。牧民们经常谈到两种情形,一种是金色百灵、乌兰牧骑等志愿者来到蒙古包,为群众进行宣传和表演,大家载歌载舞交流沟通的情景;另外一种就是牧民家人在蒙古包中观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广电网传送的宣传和文艺节目,一家人边看边聊,其乐融融的情景。这种“蒙古包中流动的文明实践,真正贴近群众、真正贴近心里,受到广大牧民的欢迎和喜爱。
第三、“微信圈”中流动的文明实践
在前往“三乌”县区的路上,锡盟的同志告诉我,“谭老师,草原地区有个特别的现象,就是牧民老老少少使用微信圈非常普遍,在微信群里和朋友圈交流的特别多,嘎查牧户建立的各类工作交流或者亲戚朋友的微信群特别多。利用这个特点,东乌旗打造了“微服务”理论宣讲品牌,就是通过让宣讲员进入嘎查社区微信群,用语音的方式传播理论政策,后来这个微服务升级成了“艾里我帮您”云直播。原来,恰恰是草原上的牧民分布广泛、居住分散,有什么事情很难聚集通知和交流,就经常使用手机和微信圈进行交流、作出决策。不仅仅中青年善于使用,而且老人、妇女也能娴熟使用。这时候,不论是旗里、苏木(乡)还是嘎查(村),有威望的志愿者只要在微信圈、朋友圈发出倡议、鼓励服务,就会有很多人响应,高效率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第四、“广电网”中流动的文明实践
我到了内蒙古大草原,才真正感受到国家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带给广大群众的好处,尤其是带给大草原上一家家牧民的实惠。如今,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努力下,广电网不仅仅铺设到苏木镇、嘎查,而且已经铺设到草原牧场的各家各户。这样,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娱乐、交往都可以通过广电网络获得实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借助强大的广电网资源,将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内容制作成音频、视频节目,让草原牧民欣赏、学习、领悟、运用等。与此同时,草原牧民还可以通过广电网络,自己参与录播、传播,把学习感想、即兴表演等传递给其他人,实现共享和快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四个流动”即“大草原中流动、蒙古包中流动、微信圈中流动、广电网中流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成为草原上的特色和创新,也成为“三乌”草原地区群众感受文明实践、参与文明实践的有效途径。
“三乌”地区的文明实践志愿者,结合牧民生产生活区域广泛,日常活动流动性强的特点,积极探索“流动而精彩”的服务活动形式,并且不断思考、探索创新,打造了一系列的品牌项目。
第一、草原上的“金色百灵”
西乌旗结合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宣传活动,以文明实践志愿者为主体,开展“金色百灵”宣讲宣传、文艺表演等志愿服务,将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等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传递到广大牧民心中。“金色百灵”以老少结合、群专结合、汉蒙结合的方式,促进理论宣传、文明传播的志愿服务更加灵活化、多样化。一是老少结合。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文艺、老技师等主动参与“金色百灵”志愿服务,用专业宣讲、表演、舞蹈等特长,结合长年累月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进行红色文化、奋斗精神等传播普及。青少年志愿者包括青年团员、大学生、中学生等踊跃参与,发挥掌握网络新技术、了解社会新时尚的特点,用新颖活泼的方式将“金色百灵”志愿服务做得更有活力、更有魅力。二是群专结合。“金色百灵”志愿服务队的骨干力量,有“乌兰牧骑”“理论轻骑兵”等专业工作者,也有“百姓名嘴”“说理大妈”等普普通通的群众,他们共同把高深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出来、传播开来。三是汉蒙结合。汉族党员干部、教师学生等积极将理论宣传、政策宣传、文化宣传的内容整理出来,由蒙古族的宣讲志愿者、表演志愿者进行改编,成为适合在草原牧民中传播和推广的内容,让各个蒙古包的群众都听得懂、学得会。如今“金色百灵”志愿服务队共组织开展宣讲活动530余场次,覆盖受众达21000人次;并且制作多种类型的网络传播、视频传播作品,让广大群众随时都能够了解和学习。
第二、红传代代强
乌拉盖管理区有着丰富的红色基因,20世纪40年代末就有解放军兵站战士在这里与国民党、土匪进行战斗,保卫人民群众安全和兵站设施安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家在这里建设胡硕庙储备繁殖农场、布林宝力格农场、郭勒机耕农场等。一批批的干部群众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在乌拉盖成立,兵团人满怀革命豪情,挥洒青春汗水,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谱写出时代赞歌,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此,乌拉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就特别注重传承“红色创业”的特征,激励管理区的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干事创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一方面,对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保留下的大礼堂、老邮局、司令部等建筑旧址按原貌进行了修复,依托旧址,打造了兵团文化产业园,收集历史图片和老物件,开辟出兵团文化展廊;另一方面,志愿者对在乌拉盖工作的各族群众,进行“红色创业”传统的教育和熏陶,激励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建功立业。同时,乌拉盖管理区投资5000余万元用于建设兵团记忆馆、红色故事汇展厅、粮食安全展厅、水生态展示厅等系列工程,并与内蒙古党校合作,建成绿色发展教学科研调研基地,推进课程体系开发与培训项目,招募志愿者参与红色文化传承、红传文化推广的服务活动,面向区内外扩大影响力。这些都成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阵地,也成为汉蒙群众传承红色力量、奋进伟大时代的动力源泉。
第三、北疆石榴籽
东乌旗嘎达布其镇是边境口岸镇,是中蒙两个边民世代友好的通商通道和重要枢纽。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额尔敦达担任队长的“北疆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成立,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项目围绕“聚人、聚情、聚力、聚神”开展志愿服务,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聚人,即吸引镇村的党员、团员、老人、妇女、青少年参加做志愿者,为汉蒙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北疆草原充满活力。二是聚情,即以关爱和帮助汉蒙群众为重点,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增进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近年来开展帮扶活动300多次,关爱帮助汉蒙群众5000多人次。三是聚力,即吸引和激励干部群众发挥热情、干事创业,走向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特别是在牧业生产的繁忙季节,志愿者引导广大群众互帮互助、克服困难,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经济收入。同时,科技志愿者、农牧志愿者面向广大群众推广畜牧业科学养殖、动物疾病防控、冷配技术等等,提高牧民的生产水平,获得更好的收入。四是聚神。志愿者走进大草原、走进蒙古包,向汉蒙群众宣传宣讲思想理论、政策措施,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念,为祖国守好北疆边境,为人民守护幸福生活。如今,东乌旗的其他乡镇,也学习和推广嘎达布其镇的经验,将“北疆石榴籽”作为民族团结、共创美好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做深做细、做实做好。
第四、红绳小铲车
西乌旗浩勒图高勒镇的“红绳小铲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就是党员、团员志愿者带头,热心群众积极参与的项目,满足大草原上牧民的迫切需求。在2019年冬天,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宝拉格嘎查牧民呼格吉勒图的爱人突发脑出血,因为雪大封路,没能及时送往医院,耽误了最佳救助时间而去世。为了不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宝拉格嘎查家中有铲车的党员和牧民们自发组建了铲车救援队,在冬天大雪封路的时候,在嘎查主干道路进行清雪除冰,保证道路畅通,救援受困车辆。最初,就是用“小铲车志愿服务队”这样朴素的名称,在发展壮大后吸引其他镇村也开展这项服务,就提炼为“红绳小铲车”志愿服务项目,一方面是发挥党员、团员的号召力,用红色力量激励大家参与;另一方面是在小铲车的把手系上红绳子,牧民群众更容易认出来,更有亲近感。如今,“红绳小铲车”志愿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具体包括:一是冬天清雪除冰。在大雪天、大雨天的时候,“红绳小铲车”的党员志愿者、群众志愿者就立即响应,为有困难的牧民铲除积雪、疏通通道,让生产生活恢复正常。二是生活垃圾清理。大草原上的牧民居住分散,“红绳小铲车”就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清除生活垃圾,做好整洁卫生,解决生活难题。三是平价煤发放运送。政府关心和优惠给牧民的平价煤,需要草原上的各家各户牧民运送。“红绳小铲车”志愿者就帮助缺人力、缺机械的牧民家庭运送,解决“燃眉之急”。四是河道清淤和道路修缮。近年来,“红绳小铲车”拓展了公共空间的志愿服务,党员志愿者带领群众志愿者开着小铲车,积极参与大雪天、风雨天之后的河道清淤、道路修缮,为牧民生产生活提供方面,为草原发展和保护作出贡献。
第五、爱民“拼购购”
东乌旗的“爱民拼购购”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也是来源于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牧区点多面广线长、牧民居住分散;同时牧民的草场大,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资多。牧民由于居住分散,对网购信息也不熟悉,常常在购买生产生活物资的时候吃亏;或者是价格高了,或者是运费高了,或者是“货不对板”,或者是收到“以次充好”的货品等等。为此,党员干部、热心群众就组建“爱民拼购购”志愿服务队,发挥青年志愿者熟悉网络、了解信息的优势,带领牧民“抱团拼购”“抱团受惠”。“爱民拼购购”志愿服务队面向全旗的九个苏木镇,62个嘎查村的3.4万牧民;采用“牧户点单+联合服务队代购”的形式,用大订单的方式减少购销环节中产生的各项成本。志愿者通过“收集订单-梳理订单-购买订单-完成订单”的四个环节服务,帮助牧民汇集需求、讨价还价,获得优惠的价格和优质的产品。志愿服务队帮忙牧民拼购的有牧业生产机械、建筑材料、牧草饲料、煤炭燃料、生活用品、智慧牧场改造设备等等。如:帮助牧民以低于市场价800元/辆的价格从河北省机械厂团购三轮车380辆;还团购了饲草800吨、小铲车120台、喂牛槽328个等牧业生产资料;为牧民群众节省开支达300余万元。这样,文明实践志愿者以实实在在的服务,为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好处。
第六、美好羊毛剪
西乌旗“美好羊毛剪”志愿服务项目,源于草原牧民长期传承的互助活动,这一志愿服务项目在草原上也普遍存在。每年夏季是剪羊毛的高峰季节,每家每户数百上千只羊,修剪起来非常困难。这时候,妇女们就联合起来,根据每家需要剪羊毛的时间,轮流去帮忙、解决实际困难。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后,结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组建“美好羊毛剪”志愿服务队,以党员、团员为核心,吸引广大妇女参加,了解每家牧民的需求和困难,及时登门服务,帮助剪羊毛。一是在剪羊毛过程中互相学习,提高技术,又快又好地为羊只进行修剪。二是在剪羊毛过程中了解牧民家庭的其他困难与需求,如生活中缺乏的物资,慢性病需要的药品,孩子学习需要的文具等等,志愿者就筹集资源提供帮助。三是一边剪羊毛一边聊天的过程中,文明实践志愿者积极介绍新时代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等等,让牧民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更加了解和熟悉。这样,剪羊毛就从传统日常化、简单性的牧民互助活动,变化成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美好羊毛剪”志愿者将党的关心关怀、惠民利民政策通过“一起剪羊毛”的活动带给牧民群众,加深党和群众的深情厚谊。
第七、“艾里我帮你”云直播
东乌旗“艾里我帮你”公益云直播,是响应自治区号召,结合本地群众需要广泛开展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针对牧民居住分散、聚集困难的状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擦亮全区“我帮你”党员志愿服务品牌,结合牧民“艾里(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家园)”的习惯说法,就打造“艾里我帮你”云直播项目,从实际做起,用网络发声,为牧民群众传递“党的好声音”“为民好声音”“志愿红声音”“农科红声音”等等。一是传递“党的红声音”,通过云直播既是将党和政府的最新政策、理论知识传播大草原、传入蒙古包,让群众及时了解、受到陶冶,思想不断进步、感情不断丰富。二是传递“为民红声音”,着重选取各级党和政府为民、惠民、利民、便民的最新措施,及时传送到各家各户,让群众“少跑腿、多受益”。三是传递“志愿好声音”,向牧民群众介绍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介绍分布在各苏木、噶查的志愿者队伍,让群众有需要就随时找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解决困难与问题。四是传递“农科好声音”,通过农牧业科技人员的义务传播,为牧民群众带去养殖的各种小科技、小知识、小诀窍、小技巧,并且通过云直播指导牧民解决牛羊产子、生病治疗、卫生保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调查发现,“艾里我帮你”云直播志愿服务项目的覆盖广、影响大、效果好、赞誉多。
第八、“七色光”温暖你我他
乌拉盖管理区哈拉盖图农牧场巴彦陶海社区文明实践,依据社区群众的普遍困难和需求,把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分类规划并用红、橙、黄、绿、粉、蓝、紫七种颜色加以区分,称为“七彩服务”。一是红色“随声到”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由社区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主要承接的志愿服务项目是理论政策宣讲。如队伍的名称“随声到”一样,积极开展“我是共产党员我帮你”志愿服务,只要群众有困难,一个电话,一声召唤,他们的红马甲就会出现在解决困难的第一线。二是橙色“美医护”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由卫生院医生护士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主要承接的是医疗救助项目。他们活跃在社区居民中间,经常性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上门义诊等服务。每位老人每天的生活动态都装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常说:我们是“美医护”,就要负责到“每一户”。三是蓝色“和谐号”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相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志愿服务队伍,由哈场平安建设办公室、司法所的工作人员组成,承接的志愿项目就是矛盾调解和法律援助。社区里出现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他们总会闻讯赶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是社区里的“灭火器”和“开心锁”。四是绿色“青麦子”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由青年团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主要承接绿色环保服务项目。在居民小区、路边林间,在绿色草原经常会看到他们的绿色身影,他们还经常性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开展趣味性十足的环保活动。五是黄色“手拉手”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专注于妇女儿童工作的志愿服务队,他们承接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是关爱弱势群体。经常活跃在学校幼儿园,也会陪伴在单亲母亲、孕妇和留守儿童身边,为辖区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是妇女儿童的贴心人。六是粉色“天边牧歌”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承接的志愿项目是社区文化活动。这是一支活跃在乡间的文化文艺宣传的主力军,他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千家万户。七是紫色“爱心点点”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专注于关爱残疾人、低保户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是残疾人、低保户的朋友,是纾解苦难和不幸的一缕阳光。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这种温暖人心、激励人心的“七色花”志愿服务,让大草原充满阳光、充满爱心,为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增添美好幸福。
第一、在欢乐中活跃群众
草原上的牧民群众,特别能歌善舞,也特别喜欢唱歌跳舞。这是因为广阔的草原上,分散的居住地,每家每户在劳动之余,就喜欢用歌声和舞蹈带来快乐、带来愉悦。为此,文明实践志愿者就通过乌兰牧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蒙古包中,深入到牧民家里“送欢乐、送文明”;也通过网络视频、微信音频等让牧民收看和享受。这样,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内容、文艺活动,就通过欢乐歌舞带给广大群众,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第二、在关爱中凝聚群众
“三乌”草原地区的文明实践志愿者特别重视关心和帮助群众,既重点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如牧民家中的长者、出行不便的人员、风雪阻碍的人员等等,切实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也开展“美好羊毛剪”“爱民拼购购”等帮助广大牧民,更好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样,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在关爱和帮助中凝聚群众、引导群众,让广大牧民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第三、在共富中满足群众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向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愿景和希望。因此,“三乌”草原地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就聚焦在用新时代新思想激励牧民群众振奋精神、干事创业,不断扩大畜牧业生产的规模,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为人民增加经济收入。
第四、在传播中启迪群众
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采取丰富多样、精彩生动的方式方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让广大牧民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启迪,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启迪。这样,就能够让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真正深入群众、吸引群众,成为引导和激励牧民群众奋斗进取、创造美好的强大动力。
这几年,我们在全国各地的调查辅导中,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发展,既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认真做好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服务活动,也要结合本地特色不断探索创新,积累各具特色的经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三乌”地区,针对草原广阔、居住分散的特点,切合牧民群众的需要,做好“流动而精彩”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值得关注和重视。为此,特整理实践经验,提供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分享交流。
谭建光(1960年——),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历任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第二届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